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扫描二维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0 10: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用符号表示就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孩子、还是耄耋的老人。它伴随着我们,直至烟消云散。
  真因为有了屈原煎熬着灵魂,对天,对现实的不断拷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才写下了留给后世的不朽篇章《离骚》,虽然最后他用告别浊世的方法对问作了决断;当雪花纷飞时,我们不会问,雪化为什么不向天上飞,而在牛顿的世界里却由落地的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而哥白尼的对太阳和地球的问触动了罗马教会的神经,最后在烈火中成了问的殉道者。也惟因如此,生命才发出无以伦比的光与彩,“人生短短几十年”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也许,这问的过程是痛苦的,得不到回答的问使你如热锅上的蚂蚁,如坐针毡,让你得不到半点的安宁。陈子昂登台而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泪下。”的无人喝彩的悲哀,变成了古希腊的哲人对人类自身的拷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又要往哪里去?”这三个巨大的问号像斯芬克斯之谜盘旋在人类的上空,折磨着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人类知识的博物馆里多少的智慧之果来自于对这不断的解答和疑问中。
  也有怨妇式的,这多半来自于恋爱中的男女,原来的“比翼鸟”,怎么忽然间“各自飞”,这不解、不舍、不能释怀的,变成了怨妇式的诉说和追问,结果自然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很少“第二次握手”的,还不如不问,说一句“谢谢你重新给我一个完整的世界”,来得洒脱,留有余味,说不定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这怨妇式的问,最形象的莫过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逢人便说,最后大家不以为然,直至冷漠。只是不明白鲁迅为什么不让祥林嫂最后用“问”的方式,“你看见我家阿毛吗?”让她在不能面对的现实中逃避、麻木,最后死去,不是更具深刻性吗?
  对自然的问,诞生了科学家;对人类的问,诞生了哲学家;对情感的问,诞生了诗人和文学家,对现实的问,产生了政治家与隐士。
  有时,问是一种麻木,你明明知道它会打破原有的秩序、信念,你知道答案之所在,可在社会的舆论流中,你会迷失自己,可又不愿同流,这种问得消极,问得忍耐、问得焚心,问得沉默,怎一个“问”字了得。中国的历史把多少自由的问钉在了时间和空间的死亡柱上。
  也有一种问,似深夜里的一声叹息、它来自于你幽静的心灵,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中“人比黄花瘦”的黯然神伤,除了请明月、邀清风、伴仁山、友乐水之外,满腹心事更与何人说?
  问你、问我、问他;问物、问天、问地。
  在佛的世界里,在每天的阿弥陀佛的诵经声中,她好像把所有的问解决了。在回答一个求佛的问题时,她说:佛在每天的吃饭,睡觉中。他们于无欲无求中,安顿着心灵,宁静着自己。弘一法师在生命的最后写下的“悲欣交集”,是否是对问的了断呢?
  这恐怕不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体会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合作|大亚湾在线 ( 粤ICP备12059854号 )

GMT+8, 2024-9-20 19:50 , Processed in 0.10601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