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扫描二维码

感怀升仙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0 10: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大地被流水割断,当通道被流水阻隔,聪明勇敢的先人便创造了桥”,据说桥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代,桥梁的创始鼻祖是大禹,相传当年舜命大禹疏川济海之时,大禹便有“聚石水中,以备步涉”之举,这便是桥的雏形,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碇步桥”。这样的桥在福建省寿宁县的乡下并不少见,这个被誉为“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的山区小县有着70多座廊桥(其中木拱廊桥近20座),仅我的家乡犀溪乡就有十余处,犀溪乡的桥有两大景观,一是碇步桥,分布以西浦村为主;一是廊桥,全乡现有保存完好的廊桥六座,数量之多居全县前列,其中又以仙峰村居多,在这个有着三千多人口的行政村,就有“升仙桥”、“岭兜桥”、“寿春桥”三座。
     升仙桥位于仙峰村水尾,相传古有仙人在此升天得道,故称“升仙桥”,它始建于清道光已亥年(1839年),时经160多年,旁与建于清康熙壬年(1702年)的“永乐宫”紧靠,因地处村之水尾,且桥宫相连结为一体,当地村民习惯于将此一桥一宫合称为“水尾宫”,亦称“宫桥头”。在乡亲们眼里,这一宫一桥不仅是仙峰村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迹,还是村里的“风水宝地”。桥上、宫里长期供奉着观世音、土地爷等传统神佛的塑像,以供村民祭拜祈愿,路人经过,绝不敢心生不恭之意。在我童年的成长历程中,几乎每天经过这座古朴的廊桥,可自从上初中后,家里另择址盖房,离升仙桥较远,就很少路过这里了,之后到外地就学、参加工作,平时难得回乡,这近二十年来难得几次回去看看升仙桥。但作为一种纯真的意象,这些年来,升仙桥成了我心头一个难以磨蚀的印痕。每次回乡,我都想前往一睹伴我度过孩提时代的升仙桥,但几次三番快接近它时却又不敢也不忍走近,生怕破坏了我童真的美好记忆,只让它在心扉里好好珍存。
     今年春节,我回乡下老家过年,我们那里有个习俗,每逢除夕之夜或者大年初一,人们往往会往家乡这些为数不多的宫、庙、桥、亭,烧上几柱香,点上几根烛,许上几个愿,以祈求一年之福。大年初一清早,我从“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醒来,想起阔别已久的升仙桥,等不及吃早饭,便独自一人遥奔它而去。踩在村尾小溪边的石径上,望着不远处的升仙桥,心中喜忧参半,喜的是马上可以再次目睹升仙桥的风采,忧的是怕升仙桥逐日萧条的境况会破坏我童真的美好记忆。与二十多年前相比,显然经过这脚下的石径的人已越来越少,这从小径旁边的杂草丛生可见一斑。
     升仙桥离脚下越来越近,桥边的古樟树散发出的淡淡香味和桥中神龛上传来的炉香之气味依稀可闻,虽然还未见到虔诚的村民在祈福许愿,但从若明若暗的烛光和袅袅升起的轻烟,显然可以看出早有乡亲来供过香火了,由此也依稀可以辨识这里曾经是仙峰古之繁华的一个见证,它凝聚了古朴的村民一段难以抹去的乡俗文化历史,这种乡俗文化历史的印痕如今正深深地沉淀在像我这样土生土长的每一个仙峰人的记忆之中。现代人很喜欢追求现实面对现实,不太愿意回味历史,但我总觉得人在热闹喧嚣的环境中呆太久了,便难免会身染一种浮躁与市侩之气,也只在在这种难得静心的片刻,人才会自然而然地滋生那种向往田园乡野回归天地自然的心绪。眼前的升仙桥,正是让我在此不经意之间,重温了一种久违的清新之气,感受到了一种乡俗文明的亲切。
     站在古朴的桥边,很自然地想起先哲们咏桥作赋的佳句,从曹操的“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到陈子昂的“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从杜甫的“帘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到白居易的“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从杜牧的“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到陆游的“断桥烟雨梅花瘦,绝涧风霜槲叶深”,无不反映了诗人对桥的赞美之情。情感丰富的骚人墨客们从桥中体悟到了人情的冷暖与世象的更迭,他们对桥投注了太深的感情,可流水东去,逝者如斯,不管是我此刻面对的升仙桥,还是现存已为数不多的木拱廊桥,恐怕都已是物是人非,已过了那个“魂断廊桥”的年代,在交通如此便捷隔海之间一日可达的今天,人们再也不必靠这些古朴的廊桥来实现“天堑变通途”的梦想,人与人之间再也不必受“盈盈一水间”的阻隔。在古代,桥与“别离”似乎有种不解的情缘,桥的意象往往蕴含着别离之情,但今人说桥,却绝少再有那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受,更不会有什么“折柳伤别”的举止了。世事的变迁总在悄然中磨蚀了人们的情感,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少了几分真诚与热忱,多了几分虚伪与冷漠,使人的心灵世界少了几分专注与深刻,多了几分随意与浅薄,真不知这是现代人的进步,抑或是现代人的悲哀?想到此,忽然觉得鼻腔有种异样的感觉,不禁感叹自己未免也太过伤情了,毕竟这是大年初一,漫天洋溢着浓浓的喜庆之气,何来这番愁思?
     与旁侧的已有三百多历史的“永乐宫”相比,升仙桥的历史算不上古老,但历经一百六十多个春夏秋冬的风雨洗礼,升仙桥不仅凝聚了前人制造廊桥的精湛工艺,更浓缩了社会乡俗文化的一个画面。岁月蹉跎,众多的贯木拱廊桥在经历了曾有的繁华和辉煌之后,如今已是落寞而立风光不再,有的早已难逃厄运,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即使是现存的,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曾有的朱颜在屡遭风雨剥蚀之后,也只剩下框架依旧,于古老之中尚能透露出一丝昔日的那种盛况和底蕴罢了,其萧条与衰败的命运难免总是令人觉得心疼。
百多年来,升仙桥虽然几经重修,即便如此,但桥身还是显得破败不堪,桥两侧早已灰迹斑斑,桥顶上的蛛丝隐隐可见,桥一侧的永乐宫还倒塌了一面墙壁,此情此景,似乎在向我诉说着一个逝去已久的梦。想想仅在二十多年前,这里几乎是我每天放学回家的必经之地,由于这里离我们村里的小学只有二百米之距,它几乎成了我们童年的一处乐园。每天放学之后,我们一些贪玩的童伴,便不约而同地到此捉迷藏,玩游戏,经常玩得过了头而忘记回家,害得家长四处寻找,却怎么也想不到我们会在这嬉戏玩耍。可眼下面对几近尘封的桥身,看着桥壁写于二十年前的几行字迹依然清晰的“护桥公约”,想到如今人们对护桥的淡漠之情,哪怕是在这喜气洋洋的大年初一,心中还是难免陡生一丝难言的怅惘。
     岁月沧桑,升仙桥垂垂老矣。在它的上游,早已有数座石桥可行,它的下游,如今也正在兴建一座新的石拱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升仙桥早已失去了往日横渡卧波的雄姿,境况日见萧条。即便如此,但桥下潺潺的水声还是依旧,周边古樟的余香还是依旧,乡风民俗的遗韵也还是依旧。是啊,孤桥无语,因为它经历得太多,体验得太多;孤桥平和,因为它早已洞察了一切,领悟了一切。细细琢磨,其实世间的万物何尝不都是如此?一棵青草,一只小鸟,一座古桥,一群路人,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时空里存在,生命的实质就应该像这升仙桥一样随遇而安。假如眼前的升仙桥也不甘寂寞,还留恋着昔日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繁华,面对如今的寂寥,它心中会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呢?还会拥有这般平静祥和的悠态么?正因为它甘于寂寞,桥与自然才显得更加和谐相处,桥与古文化的关联才会更加密切;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吸引更多的游人驴友前来观光驻足,才会唤起人们那种探幽寻古的文化热情。
     “廊桥斜影空遗梦,烟雨无言一生休”。此次的升仙桥之行,虽然没有见到热闹非常的景象,没有见到少时嬉耍追逐的情景,虽然对升仙桥境况日下的现状感到一丝隐隐约约的担忧,但在大年初一的早上,能够领略一番古意盎然的沉静,感受到一种尘埃洗尽的惬意,又何尝不是一种丰悦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合作|大亚湾在线 ( 粤ICP备12059854号 )

GMT+8, 2024-9-20 08:03 , Processed in 0.06396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