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扫描二维码

渔家文化引客来 渔村气象日日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25 09: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守望河流文明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霞涌下沙河在精准治理后重焕生机
位于下沙河上游的上角村乘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
沿着河流下游出海我们将遇见下沙河不一样的风光与人文

下沙河发源鱿鱼湾水库东部牛牯秃山岭,自北向南流向。下游主要流经义联村,在距离大亚湾霞涌港口600米左右处,与青龙河汇合后流入大亚湾霞涌渔港出海。沿着河流下游出海,我们将遇见不一样的风光与人文。

烟墩烽迹
登上烟墩岭一览黄金海岸风光

200多年前,当第一批村民从远方迁徙至这条河流的下游流域时,这里是一片由河流冲积而成的广阔泥沙平原,人们将此地称为“沙田”,而河流则被叫作“下沙河”。

微信图片_20210825094553.jpg
下沙河(左)与青龙河交汇处。

黄金海岸边上唯一的一座地势稍高的小山——练姑山,当地人又叫烟墩岭,与海面上的虎洲岛隔海相望,似一对姐妹山。登上练姑山山顶往南看,与虎洲岛中间相隔的是旅游胜地黄金海岸沙滩;往北看,视野范围内则是一片地势平坦、开阔的平原。“由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在眼前得到最直观的验证。霞涌义联村的上沙田、下沙田、沙排等村民小组坐落其间。数百年来,人们在这片沙田上耕种、繁衍生息。

练姑山所在地是义联村下沙田村民小组。当地村民说,过去沙田与大海相接,其间鱼塘、湿地遍布。村民半渔半农,沙田地里种出来的水萝卜和沙葛味道鲜美,曾远近闻名。如今的霞光二路一带,曾是一片盐田,人们把海水引上来,在这里晒盐。自古以来霞涌盛产渔盐,海岸线上盐田星罗棋布。

练姑山静静地矗立在黄金海岸边,千百年来眺望着海面。如今,每天有大量游客从其身旁走过,若不是当地知情村民指引,少有人知道山顶有个烟墩烽迹。

据传,烟墩又名烽火台,是明朝中期抗寇名将俞大猷、戚继光在惠州沿海为抗击倭寇而建造的防御设施之一。“烟墩烽迹”曾是著名的霞涌八景之一。霞涌名人黄伯群曾作诗《八景吟》颂“霞涌八景”:“炉嶂晴岚云雾流,观音泉丽水悠悠。蟹湖锦浪千层涌,横岭松涛万古留。海滨塔影年年在,螺岛钟声夜夜酬。烟墩有迹凰飞舞,虎洲海月浪抛球。”其中,“烟墩有迹凰飞舞”指的就是烟墩烽迹。

而霞涌另一文人古梅庄所作诗《烟墩烽迹》则是对这一景致的专门描写及情感抒发:“海滨烽燧久无闻,遗下烟墩迹尚存。藤甲烧残成败土,白衣偷过落荒村。孤峰瘦极秦灰冷,怪石惊疑汉相屯。回首骊山买一笑,依稀青冢向黄昏。”

霞光二路边的“田达公寓”院子后面有条登山道,是如今登练姑山最便捷的路。几年前,这个公寓的老板、下沙田村民小组村民陈先生为了方便从山上引水,在房屋后面修了一条水泥石阶路一直到山顶的烟墩。

关于烟墩烽迹,几乎每个下沙田村民小组的成年人都知晓。“小时候我们经常上山玩,都看到那个烟墩。”陈先生说,烟墩其实就是在山顶最高处的一个土墩,练姑山四周没有遮挡,山顶一生火,山下便可看到。

1938年10月12日,侵华日军从大亚湾登陆,继而入侵广东全境,犯下滔天罪恶。黄金海岸是日军登陆点之一,而距离登陆点最近的练姑山则是直接见证者。当地村民说,日军登陆后有部分鬼子驻扎在附近。为了躲避日军侵扰,村里派人在山上放哨,一旦发现日军登陆便在烟墩烧柴生烟,村民看到烽烟后立即往山里面逃跑或躲到山间的“地洞”(地道)里。抗战时期,练姑山和虎洲岛上都有地道。

日前,记者沿着登山道爬练姑山,见到了这个见证历史沧桑的烟墩。烟墩虽已被水泥覆盖,但其形状尚存。站在烟墩上,黄金海岸及山下村庄一览无遗,不失为一个登高望远的好去处。

沙排古井
建于清朝中期,井水常年不干

在下沙河上游流经的上角村呈田坑村民小组有一处名为“聚水楼”的老围屋,围屋早已人去楼空,除了正中间的祠堂大门重新修缮过外,围屋内的房间大多已经坍塌。

据村民介绍,呈田坑村民小组以黄姓为主,世代以耕种为生。聚水楼右边是下沙河,左边是另外一条小溪流,两条河流在此相聚,因此围屋命名“聚水楼”。

关于聚水楼以及呈田坑村民小组更多的历史,村民知之甚少。但记者在走访下沙河下游的义联村沙排村民小组时有意外收获。
沙排村民小组是一个多姓氏杂居的自然村,黄、张二姓是其中大姓家族之一。村道边,有3座祠堂并排而立,右边是张氏宗祠,左边两座是黄氏宗祠。午后,祠堂前一棵龙眼树下,几位耄耋老人悠闲地纳凉聊天。

据村中黄姓村民家中收藏的族谱记载:沙排村民小组黄氏开基祖粹儒公由惠东县盐灶背迁居而来。粹儒公生七子,目前村中两座宗祠分别是其子守成公和景成公所建;而距离沙排村民小组数公里之外的上角村呈田坑村民小组的聚合楼,则是粹儒公另一个儿子秀成公之子所建。也就是说,呈田坑村民小组黄氏一族,是由沙排村民小组迁去的。子孙后裔壮大便另外择址迁居,这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进程。

记者走访时看到,在张氏宗祠前一角有一口古井。古井旁的碑文显示,这口古井名为“沙排古井”,建于清朝中期,2012年被大亚湾区列为不可移动文物。古井井沿用大理石砌成,呈正方形;井壁为圆形,用石块砌成,井深约5米,井水常年不干,是义联村现存的唯一古井。村民告诉记者,过去他们常在该井取水。如今,井已弃用,为了安全,井口用铁皮锁住了。

两个渔村
渔家文化底蕴深厚,乡村面貌美丽蝶变

数百年来,潺潺下沙河从北至南,流经上角村、义联村后,在距离大亚湾霞涌港口600米左右处与青龙河汇合,然后流入大亚湾霞涌渔港、汇入大海。站在新村村通往海边的桥上往北看,可以看到下沙河与青龙河汇合处是一个三角洲,小洲上已建起一个现代花园楼盘。

微信图片_20210825094602.jpg
霞涌渔港左岸是新村村。

下沙河多半流域是田地和人烟稀少的村庄,保留着原生态风貌,但进入入海口后则变得烟火气旺盛起来:入海口是霞涌渔港,长长的渔港内停泊着渔船和休闲快艇;两岸除了传统渔村霞新村和新村村,还新建起一栋栋高大、漂亮的商住楼。距村庄几十米远就是烟波浩渺的大海,站在渔港的桥上,能听到海浪拍打岸边和游人嬉戏的欢笑声。

数百年来,新村、霞新两个渔村的渔民以海为伴、以渔为业、以舟为家,形成独特的传统渔家文化和别具一格的乡土渔村风情。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霞涌渔民告别“海上漂”的生活,“洗脚上岸”安居乐业。2017年,霞涌街道建成霞涌渔村历史民俗展览馆。展览馆位于新村村委会办公楼三楼,通过实物展示、图文展板、渔船模型、视频短片等形式,生动展现渔村历史原貌和发展轨迹。

作为传统渔村,霞新村和新村村有着深厚的渔家文化底蕴。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是一年一度的妈祖诞,新村村、霞新村都会举行盛大的妈祖诞活动;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七,则是霞新村一年一度的杨包庙会时间,杨包庙会流传至今已逾百年,2015年被公布为市级非遗项目。为了让杨包庙会这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保护,霞新村几年前成立了由村民组成的“龙船队”。

微信图片_20210825094606.jpg
杨包庙会上的舞龙表演。

这些年,游客们到大亚湾霞涌,除了欣赏滨海风光,赶一场妈祖诞或杨包庙会,也是必备的节目之一(注:去年以来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两个活动均暂停)。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霞新村和新村村旧貌换新颜,乡村整体面貌美丽蝶变,渔民纷纷转产转业、勤劳致富,传统渔家文化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不断融入新元素,焕发新的生命力。


微信图片_20210825094609.jpg
杨包庙会上的精彩表演。

近年来,新村村依靠丰富的滨海资源,吸引众多创业者开发民宿,将村庄打造成远近闻名、深受游客欢迎的特色民宿村。在“三清三拆三整治”中,霞涌街道推进精品示范村建设,新村村被列入创建“特色精品村”。今年初,新村村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霞新村通过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专题活动,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同时,村里结合旅游产业规划发展多种经营,开发渔家乐、渔家游等经营活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来源 惠州日报、大亚湾发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合作|大亚湾在线 ( 粤ICP备12059854号 )

GMT+8, 2024-9-21 04:30 , Processed in 0.081344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