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湾仔 于 2017-3-7 18:48 编辑
上世纪40年代的铁锚、50年代的海上信号灯、80年代的出海船民证、90年代的浮标,这些物件在海上飘荡了数年乃至数十年,如今静静地摆放在大亚湾霞涌渔村历史民俗展览馆里,用凝固的方式讲述着霞涌的渔村历史和渔民文化。
200多件藏品讲述百年渔村历史
霞涌渔村历史民俗展览馆的藏品仍在征集中
展览馆位于大亚湾区霞涌街道办新村村委会办公楼三楼,由霞涌街道办投资50万元规划建设。180平方米的面积不算大,通过实物展示、图文展板、渔船模型、视频短片等形式,生动展现渔村历史原貌和发展轨迹。
在实物方面,200多件藏品都来自当地渔民的自发捐赠。从房门珠帘到钉珠刺绣枕巾,从船上使用的鱼灯到用来警示其他船的海上夜间信号灯,从状如篮球用于渔网上的“大浮球”到用于停船的铁锚,藏品不如大型博物馆丰盛,却基本囊括了渔民生活的主要方面。
据有关记载,距今500多年前,霞涌已有人定居。数百年来,新村、霞新两个渔村的渔民以海为伴、以渔为业、以舟为家,长年与风浪搏斗、向大海取食,无论在服饰、饮食、居住还是语言、婚俗、宗教等方面独具特色。霞涌渔民说佬话、唱渔歌、穿渔家服饰、戴渔家头饰,且有渔家婚嫁、捕鱼技艺及“杨包真人”“圣母妈祖”庙会等渔家民风习俗,形成独特的传统渔家文化和别具一格的乡土渔村风情。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霞涌渔民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关怀,告别“海上漂”的生活,“洗脚上岸”安居乐业。其中,新村原址在晓联小径湾海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政府开发建设需要,整村搬迁至现址。
抢救渔村文化迫在眉睫
霞涌街道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展览馆是惠州首个展现渔村历史民俗的展览馆。展览馆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免费对外开放,目前在继续征集反映渔村历史民俗的藏品,并准备培训讲解员。
记者注意到,相对于渔村数百年历史,展览馆中的藏品大多为最近几十年的。“霞涌有数百年的渔村历史,但我们征集到的展品基本是近代的。这从侧面反映出渔村历史文化再不保护,以后就没有了。”霞涌街道办负责人说。
从靠海吃饭到上岸谋生,路修宽了,楼建高了,水电通了,游客逐渐多了,加上政府提供很多技能培训,渔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改变。“我们800多村民还在从事捕渔的只有100多人,其他村民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开民宿、做餐饮。”新村村委书记、村主任苏马祖说,随着社会发展,做渔民的村民少了,传统的渔家民俗文化也淡了。村民希望今后这个小小的民俗展览馆可以让霞涌的渔村人“回味”祖辈的过去,可以让外地人认识渔村的文化。
在展览馆外面是正在修整等待铺上沥青的路面,是每年举行祭祀的传统杨包庙,是正在筹建的饮食一条街,是逐渐增多的各式民宿,是方兴未艾的民俗旅游,更是向着现代生活迈进又希望将渔村传统妥善保管的村民。新村的村干部说,这正是展览馆的意义所在。
霞涌名片
霞涌街道辖区总面积8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公里,海域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90多个。下辖6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居委会,共33个村(居)民小组,常住人口2.2万人。
霞涌依山傍海,旅游资源丰富,清泉古寺、黄金海岸、小径湾、乌山头、海滨绿道、铁炉嶂、鱿鱼湾水库等旅游资源颇具特点,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其中,清泉古寺为3A级旅游景区。
(整合自: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