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扫描二维码

文化大亚湾:围屋墙跃麒麟 笑看沧海桑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2 08: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洛城闻笛 于 2016-9-22 08:49 编辑

古建筑之围屋

    如果说客家人有独特的生存密码,那么,对他们居住的古围屋进行解构再重构,或许能梳理出一张图谱来获取它们。比如将古围屋按照建筑特色、风水信仰以及祖训等等,将其肢解后再聚合,就能清晰地认识到那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千百年来,勤劳的客家人通过它立足在自己方正规矩的人伦世界,同时,将人伦秩序植根于自然万象中,形成一种“万物并存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生存法则,这或许就是我们需求的密码。

    大亚湾有数十处古围屋,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记者日前实地走访了大亚湾径东张氏围屋、新畲村余氏围屋、沙排黄氏祠堂、老围天水世居等几处,试图在灰色的砖瓦间寻找这些密码,以至于达到我们亲近它们的目的———找到人在其间的定位。

    祖训

    千秋金鉴张姓家风

    径东张氏围屋位于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霞涌街道晓联村径东新楼村小组。

    在古围屋的下庭,84岁的老人坐在一把塑料椅子上,手里拿着一本张氏族谱,借着从大门口射进的一束阳光,寻找着自己在宗族中的位置。

    阳光里一层细细的灰尘,像一群穿越时空而来的精灵在飞舞,老人布满斑点的大手稍稍一动,这些精灵迅速散去,然后又发着亮光均匀地聚合在阳光里。老人的手指在族谱上自上而下寻找,终于定格在了二十世的位置,那是他的名字,“张柏安”。以他的名字为分界,之前的名字都已成为记忆和传说,所见之时,多少让人有些唏嘘。

dcha012204_b.jpg
大亚湾径东张氏围屋,外墙雕工精美。

    在老人的头顶上方,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金鉴堂”,在牌子正前方的大梁上有一行字“光绪五年”。“根据族谱,这个房子始建于清光绪五年,为祖公张雲芳所建。”老人轻轻地合上族谱,将它平整地放在膝盖上,用手抚摸着封面说,张雲芳是十七世,张氏大家庭分出来的一支,“金鉴堂是堂号,张姓族人都知道这个堂号。”

dcha042203_b.jpg
  径东张氏围屋老人颤抖地拿着族谱讲着故事。
    根据史料,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会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堂号”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或趣闻佳话。

    根据传说,“金鉴堂”出自唐朝著名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唐玄宗为求治国安邦政策,长治久安之计,谕张九龄总结列代治国之经验,他洞察秋毫,明断事理,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玄宗御览,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金鉴家风”本此。张九龄任宰相时期群贤依赖,天下仰重,文章风度,冠绝一时,其后人以此作为堂号。

    黄氏对联生存之道

    径东张氏子孙将家风浓缩在“金鉴堂”三个大字中,供子孙参悟和感怀,这多多少少有些参禅悟道的意味,不悟者即便告诉他们其中奥秘,也参悟不透。与此相比,沙排村黄姓后人则更为直接,子孙后代将家训详细地写在墙上。

dcha042206_b.jpg
沙排黄氏宗祠。
    “我们也与时俱进,在原来的基础上,一代一代将新观念加了进来,便于后人理解。”黄姓族人告诉南都记者,根据老人们口口相传,当初日本人登陆大亚湾后,来到黄姓宗祠,就没敢将其烧掉,“他们也是人,看到了墙上的一副对联,感到很钦佩,可能是觉得少了可惜。”

    当然,黄姓族人所传这件事只是传说,没有实质性证据,难辨真假,但在黄姓族人心目中,那副对联的内容具有崇高的地位。

    上联是“学也好,干也好,学好更好”,下联是“创亦难,守亦难,知难不难”这与祖训中的“遇难不缩,励志前冲,刻苦耐劳,自得成功”相得益彰。

    据黄氏族谱记载,这座祖屋的主人叫黄景成,乾隆年间的国学生。乾隆二十一年,迁居到沙排新屋,开始在此创业。可想而知,黄氏族人对创业之艰辛有多深的体会,对其中形成的生存之道又有多大的感悟。陈忠实先生所写《白鹿原》中,就直观地描述了白、鹿两家祖上创业的经历,这些经历直接影响了两大家族后人们的行事准则。

    黄姓子孙也无例外,黄氏子孙在给黄景成写的简介中,写道,“始终秉持祖先传统,孝友传芳精神。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节俭持家,艰苦创业,纲常继传,伦理有序。始得后裔枝繁叶茂。”

    黄姓族人告诉记者,族人们不能忘记当初祖辈创业之难,要在这祖屋内将其精神传承下去。

    结构

    墙跃麒麟屋檐反宇

    径东张氏围屋和沙排黄氏宗祠在建筑结构上,基本一致,只是张氏围屋更加气派一些,代表了大亚湾片区围屋建筑结构。

    张氏宗祠建筑坐北朝南,面阔37米,进深30米,占地面积111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中轴为三堂屋,左右横屋和上堂外墙连成围,屋顶四周设相通的“走马道”,在跑马道上围墙处每隔3米筑一个射击孔(炮眼),四角建高出横屋和堂屋二层的角楼,楼高10米。

    硬山顶、龙船脊、阴阳瓦、青砖墙体。这很好地构成了建筑学上的水平线,尤其是屋檐两端形成的反宇,微微上扬,类似于书法上的水平与波磔。南都记者查阅了建筑史上各朝代风格,这种形式的建筑最早出现在汉代,与书法相似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上的偶然,而且是有着日积月累的情感背景的,建筑上的反宇、起翘,不仅是处于“上反宇以盖戴,激日景而纳光”这样使用的目的,更包容了从中原迁居而来的客家人的审美意图。

    记者看到,在墙的上檐,有三个麒麟状动物张着大口,惟妙惟肖,跃跃欲试,似乎轻轻一跃,就能腾空而起,将“金鳞岂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演绎得淋漓尽致,它们颇具侵略性的姿态,夭矫蜿蜒组合成活泼而热烈之美,这似乎也是建造者独有的一种审美意图。

    正面三门,中间(堂屋)为大门,正门阴刻“松苞竹茂”,门额左右两侧横屋为小门(侧门),正门前接禾坪,前方开一半月池塘。前堂设屏门,为檩架式梁架;中堂设花罩;后堂置花罩,正中设神龛,供奉观音菩萨。堂各下廊房与上廊房各设一横巷通向左右两边的两排房。四个角楼墙面上的灰塑保存完好且精美。这为研究客家民居及其文化内涵提供了很好的实例。

    风水

    为留才气拒卖祖屋

    风水一说,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青乌术、青囊术,据史料记载,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坐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大亚湾这些古围屋也并非随便选地而建,都是祖上根据风水而画地,包括建筑的方向都符合风水观念,“祖辈们信仰这些,他们希望能够顺应大自然,让后辈们昌盛,也算是生存法则吧。”

    “这个房子是坐北朝南,风水很好。”张柏安老人说,张氏祖上有六个孩子,后来都长大了,老屋里住不下,就要分家再建房子,后来根据风水就选择了现在的张氏围屋所在地,之所以建成坐北朝南,是因为正前方有座山,叫做笔架山,有文风。

    正如老人所说,站在围屋大门口,向前望去,目光穿越一大片空阔之处后,几座起伏的山包出现在视野之内,这几座山包相连,看起来非常像一个放毛笔的笔架。这种形状成了一种意象,符合古人那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

    相传,后来果不其然,这座围屋里出现过一个秀才,这也让家族中一次偶然事件,成为了崇尚这个风水之说的必然之果。

    在历史的迷雾中,有时,偶然和必然实在难以分解,导致部分现象一再被传说包装,就形成了颠簸不破的“真理”。村里有个大地主,家里很有钱,但是子孙没有一个能读书的,就想从张氏族人手里用重金买下围屋,不过,张氏族人考虑到后代,也就没有卖掉。

    村子里去年出过六个本科生,今年出了两个本科生,大学生出过很多,张柏安老人认为,这与祖屋的风水有关。

    背有靠山前有流水

    新畲余氏祖居的建设再一次印证了讲究风水的思维。

    余氏祖居位于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街道新畲村新畲村小组岭下岩。

dcha042205_b.jpg
   新畲村佘氏围屋。
    根据记载,该建筑建于清末,始建者为归侨余德麟。这处祖居面积较大,总进深12米,总面阔26米,建筑面积约为378平方米。前为中西建筑风格结合之屋苑,后为望楼。前部屋苑由左右两屋组成,左为整座建筑之正门,西式二层小楼,铁质门栓、窗棂,水泥屋顶;右为中式建筑,硬山顶,中墙为三合土结构。左右接合部为一天井。后部望楼为三层,瓦面屋顶。余氏祖居融中西两种建筑风格,是惠州现存清末民初建筑中较为有特色的建筑之一。

    这处祖居现在已经出现破损,不过,关键的房屋还依然如故。据余姓族人介绍,房屋的墙壁都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由糯米、泥沙加上红糖混杂而成,然后由族人用特制的工具一锤一锤地砸制而成。

    根据这种说法,可以想象一下,在清末能够用这样的材料筑屋建房,得是何等有钱之人。这样庞大的面积,如此奢华的建筑,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乔家大院》里的生活场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中透露出的族规,那些宏大历史大背景下影响家族兴衰的大事,以及活生生的人物,然后让人急于想探究,这里曾经到底住着一群什么样的人?

    这处祖居坐落在大山下面,那天去走访的时候,天上挂着太阳竟然下了一阵小雨。一滴一滴的水珠砸在瓦檐上,水滴粉身碎骨后化作无数个小水珠,溅起在空中,久久不愿离去,似乎对这已经无人居住的房屋依恋有加。

    它的建筑方位与张氏围屋完全不同,它是坐南朝北。根据82岁的余伟奇老人介绍,南面有一座山,北面是水,意图在于背后有靠山,前面有流动的才气,这叫依山傍水。

    一个是面朝山,一个是面朝水,从字面上看,似乎相反却又都说得通,仔细想来,实质内核上一样。按照现在科学说法,风和水是自然界的力量,是宇宙的大磁场能量,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根据自然情况的变化,都可以成为古人信仰之物,要求有依靠有才气,以做到祈求大自然保佑子孙世代繁衍和繁荣。

    半月池塘藏风聚气

    在所有古围屋中,不难发现一个特点,大门正前方有一处半月形池塘,有人称这叫风水池,不过,在走访中,更多的人讲到的是它的实用意义。

    径东张氏围屋前面的池塘,水面如镜,里面沉淀着一些树枝,视觉上就能感觉到,池塘的历史。“这些水平时用来洗衣服,主要的作用是救火。”张柏安老人直接说出这个半月形池塘的实际意义。

    但是,半月形池塘并非只有实际作用,按照《黄帝宅经》的说法,“宅以泉水为血脉”,庭院风水以水来画龙点睛,基于风水的理论,吉地不可无水,美好的庭院的身价要水来衬托和表现,水池能藏风聚气,因此半月形池塘也就有了象征意义。

    那么为何是半月形,据传说,取其“月盈则亏”之意,宅主以此自勉,期待着不断进取,正如古人联云:“大海有真能容之度,明月以不常满为心。”

    另据相传,门前的半月形池塘越大,家族才气就越大。新畲余氏祖居前的半月池塘算是较大的,而且这个池塘里的水非常清澈,夏天凉风习习。

    据余伟奇老人的儿子介绍,这个池塘里的水以前可以用来饮用,而且这些水并非从山上或者河里流过来的,而是从地下出来。“小时候,这里的水冬暖夏凉,实际上就是恒温。”他介绍称,干旱的年月,这里也没有断过水,不过,后来有人在附近的山上挖矿,刚刚挖下去,池塘里的水就不再出来了,直到2009年停止挖矿后,池塘里的水才又慢慢出来,不过,已经不再是以前的状态。

来源:南方都市报 李立君 田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合作|大亚湾在线 ( 粤ICP备12059854号 )

GMT+8, 2024-11-11 15:23 , Processed in 0.08713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