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扫描二维码

大亚湾现有四处碉堡保存完好,虎头山碉堡拟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 10: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亚湾高涌村有一处碉堡,保存较为完好,在它潮湿的墙上有一段文字,用繁体字写着:“人生三往戰場,持戈前去殺敵,班師回家種地。”看似随意,却道出了无尽的悲壮。据调查,大亚湾区内此类建筑原有十余处,目前当地政府已经掌握的有四处,都保存比较完好,分别位于虎头山公园一期登山道、澳头高涌村和澳农庄内、澳头高涌村曾姓村民家后院、妈庙村苏苗墩鬼角头。
它们蜷缩着,匍匐在一座座小山包上,背后是这片热土经历的沧桑。

静默闹市多年,偶然再现人世

关于这些碉堡的故事从一则网帖说起。

大亚湾虎头山已建成为城市休闲公园,平时,有不少市民来此散步,而且随着公园和周边道路的进一步建设,游客越来越多。

虎头山一侧是淡澳河,它的对面就是大亚湾红树林,在不久之后将变成湿地公园,这意味着未来虎头山公园一带人流量会进一步增加。在虎头山与淡澳河之间,有一条水泥小路,空气中水分饱满,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咸味,远处吹来的海风擦过脸庞,显得很轻柔。

这样的环境下,你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战争。

这条小路一侧山体上,有一处灰色水泥建筑,静悄悄蹲在那里,平凡到大多数人不会刻意注意它的姿态,因为它深陷在泥土里,周边长满了野草,极像一处水泥护坡。而它一侧状似小窗户的黑色小口透着寒气,这容易引起好奇者的观望。从外望进去,只有一团黑色,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更像是一种内在的独白,失去声音的独白。

它不是一般的水泥建筑,是经历过战争的碉堡,它与小路上的和谐恬静有着完全不同的气场,抑或出于仁慈,它不愿再提起战争,以免破坏淡澳河畔的宁静。

直到最近,有一位网友拿起相机拍下了它,并且把它放到了网上,才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大亚湾宣教局关注到有关网帖内容后,立即联系了区武装部、澳头街道办等部门赴现场了解情况,拜访多位澳头村民获取记忆资料,对碉堡内的遗迹进行仔细分析辨认,多次赴惠州市慈云图书馆、惠州市档案馆、惠阳区图书馆及惠阳区档案馆查阅文字资料,先后阅读历史文献数百万字,这才将虎头山碉堡和附近的碉堡再一次推向历史的前台。

修建日期遗失,仅靠史料推测

高涌村曾庆坚老人今年78岁,他在基层教育战线工作了一辈子,退休之后专注于对澳头的历史及文化古迹搜集整理。据他回忆,澳头周边原有10多个类似堡垒,解放后因修建渡口、桥梁等原因炸毁了一些,目前,保存完整的有四处,分别位于虎头山公园一期登山道、澳头高涌村和澳农庄内、澳头高涌村曾姓村民家后院、妈庙村苏苗墩鬼角头。

曾庆坚老人考证后认为,这些碉堡是作战的防御工事,由民国时期主政广州的陈济棠派兵修建。

针对这些碉堡的由来,大亚湾区宣教局和南都记者都分别查阅了大量文件和史料。其中,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惠州抗日战争历史编年》中对此有记载,1931年起,有“南天王”之称的广东地方实力派陈济棠治粤,在沿海一带构建了防御工事。1936年陈济棠反蒋失败下野,余汉谋接掌粤军后即预料大亚湾为日军登陆点,在大亚湾至广州之间部署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惠阳淡水至平山的海岸线,加强陈济棠时代沿岸修筑的防御工事。

    中华书局出版的《惠州历史大事记(公元前214年-公元2004年)》也有记载,1937年(民国26年),民国广东省政府派员在龙岗至淡水澳头一代筑碉堡。这些碉堡具体修建于哪一年暂不可考证,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基本推测出修建于1931年至1937年之间。

红毛水泥浇筑,互为犄角之势

妈庙村苏苗墩鬼角头,苏苗墩地处山坡高处,村内还保留了不少老房子,不过,本地居民却大都搬了出去,留下房子供外地人租住。

苏苗墩碉堡位于该村东南方向,它修建在一处山包上,后面就是澳头第一小学,东南方向是不久前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越过这些高楼,将是辽阔的大海,这处碉堡当年就是防御日军从此处登陆。

QQ截图20160901093619.png
苏苗墩碉堡有个排气孔

这个碉堡四周山体平滑,在它附近长满了油柑仔、罗汉松、樟树等树木。如果没有熟悉地形的人指引,很难找到它的身影。站在这里能听到下面母鸡下蛋后的叫声,与当年机枪啾啾的凶恶鸣叫声相比,这更显出和平是种奢侈。它的顶上有一个烟囱状的东西,那是进气孔。碉堡内有8到10平方米。大亚湾另外几座碉堡在形状和结构上与此基本一致。

QQ截图20160901093540.png
苏苗墩碉堡还有门可入

曾庆坚老人对这些碉堡和战争年代记忆深刻,“当年要不是母亲拼命护着,我早就夭亡了。”他回忆,幼年时被母亲抱着躲进澳头格木洞的深山里,为躲避日本兵差点被扼死在母亲的怀里。

老人回忆称,这些碉堡大都成对出现,互为犄角之势,不过,由于之前各种情况造成破坏,现在都成了单个的碉堡。他记忆最为深刻的是黄鱼涌的两座互成犄角的碉堡。解放后,他每天上下班必定经过这两座碉堡,还在里面躲过大雨。其中一座较大,雄踞在路边,枪眼黑洞洞地对着大路,令人生畏,墙体是约60至80厘米厚的水泥墙,里面空间开阔,有20来平方米。

这些碉堡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因当时国内工业水平较落后,修建碉堡的水泥由英国进口,又称“红毛水泥”,技术工人从香港聘请。碉堡的功能是机枪堡垒,用于对海防御作战,主要针对侵华日军的华南地区袭扰和登陆作战进行防御。堡垒群的设计依托山势地形,互成犄角能够形成交叉火力,同时从虎头山(当时该山头是一线沿海)到新桥再到粉岭坳等地均有设置,形成了防御纵深。

碉堡墙壁字迹,记录铁汉柔情

离开妈庙村苏苗墩鬼角头,到高涌村的那天,碰上了“秋老虎”。一户曾姓村民家铁制大门锁着,透过门缝能看到一只黄色的小狗趴在地上,伸出长长的舌头,拼命抵抗着热浪。

高涌村碉堡就在这户村民家后院

QQ截图20160901093555.png
高涌村碉堡

这处碉堡外面铺满了碎石,上面一侧长满了青草和树木,不仔细去寻找,很难识别出这是一个碉堡。东南方向有个小小的开口,像小窗户,据大亚湾宣教局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射击口。通过这个小口,一束光亮射入内部,让黑暗的内部出现了一丝丝亮光。

走到里面,地上一阵沙沙的响声,借着亮光看到,地上一条青色小蛇在阴暗地面上四处躲藏,厚度接近一米的墙壁由水泥浇灌而成,地面也是厚厚的水泥,根本没有供它躲藏的缝隙,哪怕一处头发丝细的裂纹都很难找到,而通气孔在墙壁上方一侧。

这座碉堡墙壁上有一些字迹,因为时间太长,许多文字已经模糊不可辨认。据调查考证,有两段内容可以辨认,都是用繁体字写成。其中一段是,“一百五拾壹師四五一旅于九〇二团铁蹄下機槍□兵工□”。另一段文字颇为让人感慨,“人生三往戰場,持戈前去殺敵,班師回家種地”,另有零星字迹,如“机枪堡垒”、“民国二十七年”。

上述遗迹的书写者已难以考证,但大体可以判断是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军官所遗留。民国时期,普通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一手漂亮的楷书繁体字应当是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军官才会具备。

看到这些文字使人联想到一幅画面,大战来临前一片寂静,外面月明清风,四野都是虫鸣,射击口处泻进一束柔和的月光,软化了冰凉的水泥墙壁,一名老兵触景生情,写下了上面的文字。

字里行间,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和对家乡故土的依恋溢于言表,所提到的部队番号等内容也能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这些文字就成为了大亚湾军民利用碉堡抗击日寇侵略的又一直接证据。

“以前,当地老人都知道这些碉堡,但是,都不会太在意它们。”大亚湾宣教局工作人员介绍,随着不少老人的离世,它们也变得陌生起来。虎头山碉堡就在路边,很多经过的人会看到它,却很少人知道这是一处碉堡,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个水泥护坡。

1938年,日本海空军多次袭扰大亚湾。根据史料记载,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进行统一整编时,以第151、第152师合编组成为第62军,隶属第4路军。张达任军长,下辖第151师,莫希德任师长,驻守惠州。在大亚湾区澳头等地驻防的为该师451旅902团,旅长何联芳(部分史料记载为彭霖生),团长罗懋勋。

据《大汉公报》、《申报》报道,该团曾利用防御工事不断对日寇予以还击,在大亚湾辖区的三门岛海域、虎头门海域、澳头圩、新桥、粉石坳、企岭等地均爆发过战斗。据此推断,虎头山碉堡作为面对大海的第一道防线,在当时应当被驻军驻扎和使用过。

1938年10月12日,日军第21军在司令官古庄干郎中将率领下入侵广东。凌晨2时45分,日军第18师团、第104师团和及川先遣支队等部4万余人,分三路在大亚湾登陆。右翼104师团在大亚湾霞涌登陆(今大亚湾黄金海岸沿线)。中路和左翼由十八师团担任,左翼在澳头圩西南约5公里的倒装湾小桂(今小桂)登陆,由汉奸当向导,绕过淡澳公路沿线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经大涌、洗马湖,于当日下午6时占领淡水。中路是日军的主攻部队,在澳头圩以东5公里的马涌至霞涌以西的桂米涌登陆后,经新桥、芬墩,出大径与左翼配合占领淡水,在新桥发生过激烈战斗。

而此时国民政府及广东军政当局对日军登陆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妥善安排,对预测登陆地点摇摆不定。其时又恰逢国民政府双十节,部分军官前往广州、香港休息。澳头圩无兵防守,只有严新魁10多个民众自卫队员在守望。12日下午6时,有一支日军乘多条小艇在澳头圩登陆,自卫队放了几枪即自行散去。80年沧海桑田,大亚湾区地名多有变迁,依据史料描述按图索骥,虎头山碉堡应当处于日军左翼和中路的结合部,即属于无中国军队防守的“澳头圩”地域。

筹划树碑立传,书写抗战历史

曾庆坚老人介绍,碉堡群作为正规防御工事,正常情况下能够长期保存完好。但解放后的大炼钢铁时期,因为村子里建设渡口桥梁,曾经炸毁过几个较大的碉堡以获取钢材,目前妈庙村仍残存有一处碉堡炸毁后的水泥平台遗迹。

QQ截图20160901093605.png
虎头山碉堡

以虎头山碉堡为例,建成已经逾80年,按照《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认定为文物。该碉堡作为大亚湾抗日战争的一处遗迹,对研究大亚湾抗日战争史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有关史料收集工作暂告一段落。因虎头山碉堡建于民国时期,更为详尽的资料还需要赴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才能查阅。

大亚湾宣教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下一步将转入对虎头山碉堡保护和利用工作,已经发函给区住建局、公用事业局,建议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对虎头山碉堡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做好碉堡内部的清淤工程,做好碉堡周边的护坡、步道和观赏平台建设,以碉堡为中心的30米范围内不再规划其他无关建筑。

据悉,大亚湾宣教局将进一步与惠州市文广新局、惠州市博物馆沟通,评估虎头山碉堡的文物价值,适时启动文物认定程序。同时,初步考虑采取在碉堡附近树碑立传的形式,将大亚湾区抗战历史书写其上,与该碉堡一并打造成为虎头山公园二期工程的一个景观点,供游人参观学习。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申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专题统筹:刘岸然 祝勇
采写:南都记者 李立君
摄影:南都记者 田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合作|大亚湾在线 ( 粤ICP备12059854号 )

GMT+8, 2024-9-21 23:27 , Processed in 0.12604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