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扫描二维码

遍逛大亚湾村落 采渔村民俗风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0 11: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亚湾区的村子,尤其是即将整体搬迁的村子,是苏汉洪、吕媛夫妻的特殊爱好。他们可不是闲逛,而是到村里寻找创作素材挖掘民俗风情。随着经济发展,大亚湾不少渔村面临整体搬迁,传统渔村风貌消失,一些靠口口相传的民间传统风俗可能面临失传。作为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会员,苏汉洪、吕媛夫妻专门到大亚湾的村子去采风,以烙画、东江沙画等形式留下这些大亚湾民间风情民俗。  寻找

  拍下渔民生活场景,作为创作素材



  9月的一天,苏汉洪、吕媛来到大亚湾区澳头街道金门塘村。进村子的路不好走,有一段路正在修建,坑坑洼洼。七拐八拐后,他们进了村道。村道两旁种满了绿树,在秋风中摇曳,风景怡人。这是一个传统的小渔村。秋天的阳光照在街道两旁的小楼上,给村子罩上一层金色光芒。渔港里停满了渔船,海风带着咸湿味,吹进了村子,沙沙的海浪声传到耳边。两人熟悉地在村道上穿行。“这里的房子都挺有特点的,家家户户都挂着三角旗,很有本地气息,我拍了不少照片呢。”吕媛指着街边的楼房说。

  村子里街道很热闹,人来人往,年轻渔民织渔网、晒鱼干,阿公阿婆打牌娱乐。吕媛和苏汉洪看的东西不同。她沿着街道慢慢走,将目光放在了村民身上。在一家两层小楼前,一位肤色黝黑的村民坐在家门口,敏捷地串鱼钩。吕媛看到这个场景,觉得很有渔村气息,拍了一张照片。她上前和村民聊天,了解渔民的具体工作。一群阿婆围坐在一张大圆桌打牌娱乐,悠闲自在。每个阿婆头上都戴着简单的银饰,很是特别。吕媛拍了照片,细细研究起这些头饰,并向老人们了解银饰的历史。和老人们告别后,吕媛拐进了左边的街道。两位阿婆盘腿坐在家门口一张宽宽的高脚凳上,十分悠闲,吕媛又按下了快门。村民门口的几盆小花或老房子墙上的植物,村子后山上的老树……吕媛一一拍下,留下来准备做创作素材。

 一座小庙,也能引起他注意

  “这棵树造型很别致,应该是一棵老树。”在金门塘村,苏汉洪对村内一棵榕树产生了很大兴趣,他关注的是渔村大风貌。这棵榕树长得很茂盛,树干及一些气根盘根错节斜斜生长着,有些特别。村民担心它会倒下,在树干中部用砖柱子将其支撑住,榕树的根又将砖柱子包围起来了。远远看去,柱子已成为榕树的一部分,榕树“腾空”而长。

  榕树下有座小庙,当地渔民在一些特定日子,会到庙里祈福,希望出海能平安归来,一家老小身体健康。面朝大海的另一座小庙,也吸引了苏汉洪的目光。小庙面积只有约2平方米,但苏汉洪对小庙的外形、构造认真察看了很久。“是不是所有渔村都会供奉这样一座小庙?这种面朝大海的小庙,是否有特别意义?”询问当地渔民,但没人告诉他答案。苏汉洪觉得这些小庙,更能代表当地的一种民俗。

  一个渔村,3次前往拍摄采风

  “我拍这些镜头,是为了收集创作素材。我丈夫关注的是村子的大处,我关注的是渔民生活细节,想反映渔民的幸福感和安逸生活。”吕媛说。这已是他们夫妻俩第3次到金门塘村。今年9月初,听说金门塘村即将整体搬迁,苏汉洪夫妇开着一辆旧车,赶紧来到村里。吕媛说,一个村落整体搬迁,传统渔村风貌逐渐消失,一些靠口口相传的民间传统风俗也可能面临失传。“渔民搬到楼房去住后,还会不会依然戴凉帽?会不会继续唱渔歌?传统的衣服会不会继续穿?这些都有可能改变。”苏汉洪说,他们去村里,就是想先去拍摄采风,然后准备以烙画、东江沙画或其他形式留下这些大亚湾民间民俗风情。

  记得第一次来到金门塘村,就让吕媛非常激动。在村里一户人家,她看到屋里的老太太们个个头上都戴上了设计精巧复杂的银饰。“这些银饰和我之前创作的东江沙画《渔家新娘》里的差不多,当时我展出这幅画的时候,有人质疑 ‘大亚湾哪有这样的头饰?’这次来这里,证明了我的画是有根源的。”当天,苏汉洪和吕媛还从村民口里得到一个消息,次日村里有人结婚摆酒,这是一个了解当地民俗的好机会。第二天早上8时多,两人就从市区赶到金门塘村参加渔民的婚礼。吕媛观察婚礼的仪式、渔民的服饰,听渔民唱歌;苏汉洪负责现场记录这些歌曲的曲谱。“歌词我听不懂,我还要请本地文化部门的人帮我了解。”因为担心收集的素材不够,夫妻俩过了几天第3次又去了金门塘村。

  收获

  希望用烙画沙画作品,表现大亚湾民俗风情

  在大亚湾定居5年,苏汉洪和吕媛都爱上了大亚湾。如今,他们的足迹遍布大亚湾南边灶村、金门塘村、苏埔村、新?村、塘尾村等多个村子。这几年与别人交流过程中,两人发现,每当说起大亚湾,不少人只是对石化项目有深刻印象。“我们听了之后很不是滋味,大亚湾民俗传统文化应该被更多人了解、认识。”吕媛说。

  走过了大亚湾这么多村子,苏汉洪已构思出了10多幅烙画作品,创作出来的有五六幅。“这些画表现的都是大亚湾村子的民俗风情。”如今,苏汉洪正在创作的一幅烙画也是取材自金门塘村:一群渔家老太太坐在一起打牌取乐,她们有的戴客家凉帽,有的戴竹帽。“烙画作品的创作花费的时间长,一幅作品短则要1个月,长则要两三个月,很费时间,所以我现在完成的作品不多。”

  吕媛以大亚湾村落为素材创作的形式有两种,分别为东江沙画和文学作品。“沙画作品我完成了几幅。”因为受沙画创作形式所限,吕媛的沙画作品主要是表现大亚湾村民生活的细节,如墙上的花草、坐在凳子闲聊的渔民等。“我打算创作另一幅 《渔家新娘》,还打算以大亚湾村子的风情民俗创作一组沙画。”此外,吕媛还准备创作一个以渔家婚礼为主题的戏曲作品,记录大亚湾渔家婚俗。“几排渔家女坐在一起,穿着当地特色服装,通过个唱、合唱等形式,将渔家婚礼上的歌都唱出来。”吕媛说,参加金门塘村的那场婚礼,让她深入了解到渔家婚俗各个方面。

  为什么不辞辛苦走进大亚湾这些村子?苏汉洪、吕媛给出的答案是:对于民间文艺创作者来说,只有民间的东西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有时我们就是踩在‘黄金’上四处找‘黄金’,其实‘黄金’就在脚下,只要蹲下去挖掘就能找到。”吕媛说,对于这些即将整体搬迁的村子来说,虽然村子还在,但村子所特有的风情面貌却即将消失了。以它们为创作题材,就是想留住大亚湾即将消失的民间记忆。“以后当他们看到这些画面时,就会想起:这就是我们的村子,是我们大亚湾。”

  夫妻俩退休后到大亚湾定居,进行艺术创作

  到大亚湾区的村子“闲逛”已成为苏汉洪、吕媛的习惯。只要听到大亚湾区有村子要搬迁,两人就一定去“淘金”。

  苏汉洪、吕媛都年逾半百,陕西人,年轻时在陕西汉中一家国有工厂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夫妻俩一起下海,来到深圳开服装厂。2008年,两人到大亚湾交货时,喜欢上了这里,2009年在此买房定居。“我们年轻时因为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走在了一起。”吕媛说,她年轻时进行文学创作,在厂里办厂报,做知青时还办了好几年宣传墙报,打下了绘画基础。前几年,她在深圳自学沙画创作;而苏汉洪则喜欢画油画,还学会了烙画。

  前几年,儿子去德国留学后,夫妻俩退休到大亚湾定居,专心进行艺术创作。苏汉洪的烙画作品 《清明上河图》在首届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暨第五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青年专场)获金奖,吕媛作品《竹》获得银奖。夫妻俩还成为了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惠州云博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合作|大亚湾在线 ( 粤ICP备12059854号 )

GMT+8, 2024-9-20 09:12 , Processed in 0.08343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