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展浪潮,一场从高速工业化发展道路奔赴新型城市化道路的赛跑。伴随着珠三角一体化的加速,珠江口的大亚湾已经完全融入深圳的发展快车道,积极承接深圳的功能、产业、人口转移,一座新兴的明日之城正在迅猛崛起。这里有生活,这里有工作,这里有产业,这里有市场,这里有旅游产业,这里未来不会让任何城市梦想停留在图纸上的空想。
让深圳的朋友,让毗邻我们的深圳朋友们更了解大亚湾。大亚湾这个名字是以大亚湾港湾起的,这个港湾包括了惠东和深圳的坑梓,所以很多人不清楚,认为是大亚湾核电站,其实核电站是深圳的大鹏湾,海湾是相连的,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是65平方公里,尤其是大项目落户以来,大亚湾的经济产生了跨越性的发展。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发展纲要实施以来,政府加大了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大亚湾的配套设施的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遍地开花,大亚湾的发展实现了腾飞式、跨越式的发展。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崛起下的大亚湾发展机遇
我想从5个方面解读
第一个方面从世界级城市群的角度来说,大家都知道当今世界有两大潮流,一个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之并行的潮流是世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为什么两大潮流是并行不悖的?因为他们之间有着互动的,不可分离的关系。
世界经济全球化基本的概念是经贸活动在世界领域的扩大,当然要把经贸活动在世界领域的扩大行为主体一定是世界上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跨国公司和不同的大中小企业。企业在全球化过程当中的动机和目标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利益的最大化。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可以不择手段,所以行为方式是自发、自由的,无组织、无程序的,完全是市场化行为,所以我们经常说全球化是双刃剑。目前的全球化已经把全世界80%以上的人口和地区带进了,或者卷进了工业化的进程,面对经济的全球化,你可以无动于衷,但是你必须被它卷进入。什么叫做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就是不同的国家和经济主体之间在体制和机制上的衔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政府才能够从事体制和机制上的衔接,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行为主体一定是政府。政府的动机和目标就是要把在区域间活动的任何经济活动的成本降到最小化,如果哪一个政府做的事情是把成本提高,就是做了违反经济规律发展的事情,政府的任务就是把成本降低,只有把成本降低到最低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因此政府的行为是有制度安排的,是有协议约束的,是非常有制度、有规则、有协议的行为。
当今经济全球化把利益最大化放在第一位,区域经济一体化由于政府的操控。在这两个之下,全球出现了令人瞩目的现象,就是这个世界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基本单位发生了变化,这个基本单位不是国家,国家只有发生战争的时候才是基本单位,这个基本单位也不是企业,再大的企业也需要一个更大的配套群。所以世界经济与合作最大的基本单位就是中心城市引领的城市群,任何国家和地区打造城市群就是打造国家的经济增长级,就是打造国家的代表队,谁要是忽略了这一点,就不配站在领导的高度上指挥经济运作。所以,世界级的城市群成为各发达国家争相维护和争相建立的制高点,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从国内发展的趋势来看,大家知道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前半期中国出现了三大著名的模式,这就是温州自发的民营经济模式,苏南的自下而上的乡村企业模式和珠三角前店后厂的外向型经济模式,这三大经济发展模式预示着中国农村产业化和工业化初期的三大模式,但是这三大模式很快比其他三大模式所替代,这三大模式就是中国新兴崛起的三大城市群比如以浦东开发为代表,以上海为龙头正在崛起的规模最大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天津为北方经济中心并囊括环渤海地区的环渤海城市群,还有目前还存在争议,但我个人没有争议就是以深港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的崛起理论意义是说明中国正在崛起的三大经济增长极。如何打造这三大经济增长极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也是关系到中国是否能够立于世界不败之林的重要之处。因此,珠三角城市群能否成为在世界上独具特殊地位的所谓世界级新经济区域就成为我们关注的很大的问题。
我想,无论从世界角度看还是中国角度看,大亚湾都处于珠三角城市群当中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什么这么说,就涉及到我想解读的第三个问题。大家知道珠三角城市群当中,如何摆设龙头的位置,在2003年学术界发生过非常激烈的争论,虽然这个争论目前在淡化,但隐忧仍然存在。大家知道香港是珠三角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城市,但由于这个城市过去一枝独秀、一马奔腾的局面不复存在,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使得香港没有了一港对外通商的条件,香港面临着土地的狭小,营商成本的高企等等,我想香港的重要政策主和香港政府的高层有比较清醒的头脑,因此在2007年2月1日香港特首曾荫权就提出来要和深圳共建港深大都会的命题,并且10月10日正式就任香港特首的政策纲领当中又提上议事日程,因此港深大都市、光佛同城化和深莞惠都揭示了一个问题,其中既要打造中心城市又要打造不同的经济圈层,在打造不同的经济圈层当中,各个城市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与其他城市错位发展、互动发展的位置。
第四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珠三角城市群当中探讨,大家知道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点轴圈的发展路径,大家知道改革开放初期大珠三角地区有两个城市是香港和广州,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香港是东方明珠,当中国改革开放大门一打开,这两个城市就会发生经济学上互相辐射的对接,辐射对接产生的效果就是在珠江的东西两岸崛起了一批明星城市,这些城市包括珠江东岸的深圳和东莞,也包括珠江西岸的南番顺、中山和珠海,随着这个轴线,珠三角城市群大大迈进了一步,但轴线的发展由于各种优质要素的聚集,包括人才、资本、产业等等,到了一定程度,这个地区就会出现土地的紧张,资本就要开始向外辐射,这个时候珠三角的周边地区就会开始大幅度的发展,包括惠州地区、梅州地区、河源地区、粤东、粤西地区。珠三角的发展过程就开始实现了点轴圈依次推进的路径,这种路径的经济效能是1:3:9的几何级数向上提升,提升过程当中珠三角城市群实现了蓬勃向上的发展氛围。
第五个问题,我们还看到,当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文明方式的转变,不仅包括工业文明向科技文明的发展,不仅是生态文明的发展,还有内陆文明向海洋文明的发展,这种发展当中大亚湾的城市地位,滨海特色再一次提上议事日程,我们知道内陆文明向海洋文明发展的过程当中,深港的经济圈具有太大的想象空间,大亚湾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我们回顾历史可以看到,过去的天津老城区的优势正在让位于滨海新区,过去的潮汕重要地位让位于汕头,过去的佛山的重要地位让位于广州,被让位的地区就是缺少靠海的码头,靠海成为未来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潜在优势。我想大亚湾这个地区不仅是深港地区的经济圈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后花园地区。从海洋经济的角度来讲,是站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前沿,如果在这个时代谁不看好海洋,谁的观念将会大大的滞后。
关于大亚湾宜居生活对深圳优质生活圈的作用,深圳目前面临的困难是什么呢?是关于追求优质生活的需求和深圳本身的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我们都知道政府的“十二五”规划确定了深圳到2015年GDP达到1.5万亿,相当于香港的产值,我们的收入增长之后必然要寻找更优质的生活,在吃、穿、行的问题解决之后,住的问题成为我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领域。但是这种需求会受到几个方面的抑制,也是深圳面临的几个困难。
第一,机动车保有量。深圳的汽车密度达到全国第一,深圳机动车增长速度也是全国大中城市的第一,每年增长超过30万辆车,超过了前几年的速度,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第二,深圳的人口问题。深圳人口问题是大家一直非常关注的,按照公安局公布的数据,深圳所有人口已经达到了1450万,在很多区域深圳的人口都已经超越了东京等城市,在这样的情况下深圳市政府也在主导产业的转移,但由于产业转移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产业转移走了但人口没有减少,这种情况下压力越来越大,人太多必然影响生活质量。
第三,土地问题。深圳经济30年的发展所有土地消耗殆尽,要进行城市更新的工作,这说明深圳城市发展得很快,也说明深圳资源的稀缺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的建筑密度越来越高,很多住宅小区达到了5.0、6.0的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寻找低密度的、绿色的住宅小区难度越来越大,这种矛盾控制下我们有什么矛盾解决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抢,我们看谁的钱多,把华侨城、后海湾比较高尚的住宅区抢过来,第二是散,可以寻找新的途径,不在划地为牢,可以考虑走出深圳,寻找一个更广阔的版图,以高速公路为轴线,以深圳的距离为核心,形成了环深圳的居住圈。
深圳往西是珠江口,没有发展空间,往北是东莞,往东是惠州,在这些周边地区来看,惠州大亚湾淡水一片是比较好的居住区域,为什么这么说呢?像大亚湾具有三重优势。第一个优势,是高起点规划区域,与东莞不太一样,东莞相对来说发展得比较成熟了,产业人口都比较密集,大亚湾片区完全在新的起点上进行规划的,可以比较科学的规划。第二,唯一拥有海洋资源的片区,也是深圳之外的区域很难达到的条件。第三,价格比较适宜,大亚湾200万内的别墅随处可见。
大亚湾的优势使得很多深圳人选择这个片区置业,在这种情况下大亚湾如何做得更好,我们提出一些建议。因为深圳媒体提出一些质疑,对于大亚湾的发展成为一座空城,商业配套跟不上等现状,我们觉得这更多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时间可以推进这些问题的解决。还可以从几个方面打造大亚湾宜居城市,首先是强化大亚湾的整体定位,并且进行有效地传播。提到大亚湾,大部分人还是会想到大亚湾核电站,石化,没有想到滨海新城,我们是一个宜居城市,这一点需要大亚湾的政府机构打造这样的概念,强化滨海新城、绿色居住的概念。第二,要联系深圳打造这样的规划,深圳确实有数万人口向大亚湾转移,转移过程中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说交通问题,如果有数十万的问题在那里,我们会形成钟摆式的交通,目前的交通是否能够支撑这样的交通需求?这是很大的问题。第二,我们需要细分一下,去大亚湾置业人群的需求,大亚湾有三类人群,一个是5+2的生活人群,第二是适应第一居所的人群,第三是投资的需求,对三类不同的人群他们关注的焦点是不一样的,所需要的服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一下这些人的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他们目前的顾虑是什么,真正打造宜居生活需要做什么。第三是公共配套的建设,这是比较现实的问题,每个开发商开发项目都考虑到短期利益,以快速销售为主要的目的,但销售完了以后深圳的市民住进去的问题也要解决,这些问题属于公共性的问题,单个的开发商没有能力解决的,作为政府来说必须要通盘考虑这些问题。比如说商业配套的问题,很多商业配套目前没有人气,没有人气的问题是什么?很多人不愿意住进去,因为配套没有跟上来,又相互的制约,我建议政府可以做一些公共的配套,比如说做一些独立的商业,而不是裙楼式的商业,这可以使我们预期的未来快一点到来。
我们对大亚湾的了解还是很充裕的,希望购买大亚湾、投资大亚湾看中的是未来,希望未来能够更快地成为一种现实,我们的滨海新城能够更早成为深圳人构建优质居住区的选择,我们相信大亚湾也会成为大深圳优质生活圈最璀璨的明星。
大亚湾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居,而是宜居怎么宜的问题,如果这么多年来只建房子不做配套,或者配套严重跟不上,价格永远上不去,我凭什么买你的,你讲讲这个道理。大梅沙完全配套,离大都市非常方便,环境很优美。大亚湾出现什么问题呢?就是政府配套不够,公共设施不够,所以房价能不能上去?完全能上去,关键在于宜居,就在于把这些配套的东西尽快做上去,由于配套上去了,所有的发展潜力全部都激发出来了,成败不在乎土地、不在乎房地产,不在乎工厂,而在于城市,尤其在于市,城是硬件,市是环境,环境流淌的风景,配套和服务的设施,这些都要上去,我觉得大亚湾的前景一定非常光明,全取决于我们把这些做到位。
整个珠三角也好,包括深莞惠区域合作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操作层面做得很少,配套的问题不仅是大亚湾管委会做的事情,而是与深圳一起做,把大亚湾比喻成一个人,肉身属于惠州,但灵魂属于深圳,这是一个事实,但没有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三地做了小小的合作示范区,更迫切需要合作示范区是大亚湾,因为现实已经达到这个情况了,我们迫不及待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层面要打造协调机制,这是开发商做不到的。广州已经拉拢了佛山、顺德,深圳也要拉拢周边的地区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前景比较看好,但需要等待,时间的进度需要看政府的力度。
该贴已经同步到 达意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