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发表于 2010-7-20 10:40:15

一只没有兔毫的盏

现在的文物成为了热点。无论电视还是书籍,有关文物的鉴别和欣赏的内容日趋增加,大到像故宫这样的古建筑群,小到一个女子的佩饰,都包含着很高深的学问。那些皓首的专家们在各种场合侃侃而谈,说出来每一个字的含金量都是足金。连我这样对文物根本是一窍不通的普通人,也受益匪浅。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实物中去印证书本上所说的历史。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世界上什么样的人都有。有些人并不是真正去欣赏文物,而是看中它那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升值空间,看中它历经数百年、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掩埋之后重现天日的货币价值,那可是一个天价的概念。有人就因为一件文物的出售而大发横财,成为了暴发户。也有人因为倒卖文物而被判刑的。
  文物在市场经济中一下子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国家办得各级博物馆保存了一大批各个历史时代的文物,作为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域历史进程的见证。但随着国家文物政策的放宽,私人办的博物馆也蔚然成风。我们这也出了一个喜欢文物的大老板,据说他就收藏了十万件的文物,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中央电视台办的《鉴宝》栏目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人们从心动到行动,纷纷拿出家藏的文物,请专家鉴定其年代和价值。专家们胸有成竹,一锤定音。理由说得有根有据,让人大长见识。我除了长见识之外,还很羡慕这些文物的持有者。他们的祖宗积德行善、庇佑后人呀,给子孙留下了这么多的宝贝。我怎么就没有这样的好祖先呢。
  当然和我一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试想:一件文物立马就让你的生活枯木逢春,翻天覆地,那不是天上掉馅饼又是什么。当然,你如果不是缺钱花的话,还可以也应该继续收藏,因为专家常常会说这样让你不敢轻易妄动的话: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我家数代贫下中农,祖先们能吃饱饭就非常知足了,哪还有钱去买那些用于摆设的瓷器、用于装饰的玉器,还有木雕家具,名家字画什么的,那些都不是温饱人家能买得起的。小时候,曾经在我外婆家见到过几块青花碗,等到我感觉到这碗的价值时,早就不翼而飞了。不知道是打碎了还是送人了。
  前些年,有人送我一只盏。盏是古代用于饮酒的器皿。那人认真地说这可是宋代的呀。我一听说是八九百年前的东西,宝贝得不行,更加小心地呵护。他说飞鸾镇有一个宋代民窑遗址,当地人开荒刨地,一不小心就发现了这个民窑的遗址。他扒拉开,捡了几只盏,选了一只完整的,送我。
  我把这盏当宝贝一样,摆在我的书橱里,底座用了一个红木做的蜡烛台。这也是有点年份的东西,是太太家老辈留下的东西。搬家时我觉得挺不错的,他们就给了我。两者倒也相得益彰,有点古色古香的感觉。连周边的书籍也跟着闪烁出历史的光芒,这光芒一放就是好几年。如今,这文物市场是越来越红火,各家各户收藏的宝贝纷纷亮相。我家里没有比这盏更早的东西了,权当它就是老祖宗之类的东西罢了。
  在文化部门工作多年,周围也有从事文物研究的同事。我便认真地把这盏给他们鉴定。不料,他们一看就笑了,说这盏没有多少文物价值。我说它可是宋代的呀。他们笑得更厉害了,说,能有这地球的历史早吗?
  我哑然。
  然后,他们说了没有价值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没有烧透的废品。烧好的盏中应该是形状完美、釉面光滑,如果釉面上有兔毫的,那叫“兔毫盏”,才是真正的上品。所谓“兔毫”,就是泥胚在烧制过程中,釉面经过火的烧灼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类似兔子毫毛一样的纹路,既美观又坚实,经得起岁月的风吹雨打。而我手中的这块盏,却糙而无光,尤其是那釉没有被吃透,不均匀,底部还显露出泥胚的端倪。再加上这是民窑出土的盏,在工艺上和官窑是不能相比的。民窑生产的东西,主要还是民间使用的。这一带类似的东西也还是有的,就是我们在农村时偶尔还可以见到的粗碗粗盘。
  这下又长见识了。尽管这只盏没有什么文物价值,但在我家里却是有价值的。毕竟找遍家底,还找不出哪件东西的年龄能比得过它。摆在那,也是历史的一个见证。尽管它普通,尽管它不起眼,尽管它没什么文物价值,但也仍然有存在的意义。这么多年了,它没有被打碎,它没有被损坏,这就是一种存在的价值。
  哪怕是微小的水滴,也照样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只没有兔毫的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