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发表于 2010-7-20 10:40:15

千古绝唱夜泊船

前向到人间天堂之一的苏州游了一圈,感觉没有想象的那好。所以也不像从云南回来那样写很多文章。
  但张继那首《枫桥夜泊》的诗,却久久萦绕在我的心中,从苏州回来,我不想写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留园,不想写虎丘,甚至不想写就因张继这首诗而名闻天下的寒山寺,却想写他这首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二十八个字,都很平常,找不出一个特别奇的字。但就是这么平常的诗句,他创造的那种苍凉的意境,你只要一读它立刻就会像愁云惨雾一样弥绕在你身旁,令你挥之不去,欲罢不能。
  张继,唐代湖南人。此诗是他赴京城长安赶考落榜,乘船返乡途经苏州,夜泊于姑苏城外枫桥小镇而作。
  张继在唐朝浩如烟海的诗作与诗人面前,并非有名之辈。他的全部诗作也就三十几首,而且除了这《枫桥夜泊》,似乎没什么特别好的。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他的这首诗的成功,完全有一种偶然性。那偶然性就是他的落榜时的心情与夜泊姑苏城外的环境……
  从西安到湖南,迢迢千里。那时交通又不便,路途的辛苦奔波,加之落榜的心境,真是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呀!
  月,本是唤起人们睹物思乡之物,但它落了。如果说月夜之思是一种淡淡的忧思的话,无月之思便是浓浓的苦想了。更哪堪在这黑沉沉的思虑之夜,还伴随着三五声凄厉的乌啼呢?更哪堪在这月落乌啼情绪低落前途渺茫之时,船仓外是一片满天经霜的清凉呢?尤其是那江中的点点渔火,折射的是生活的艰辛,是人生的苦楚呀,这不正烘托了作者人生低落的心境?真让人凭添几分辛酸。对着这愁苦,作者又怎能入眠呢?
  苏州,本是文人墨客心向神往之地。但作者哪有游玩的雅兴呢?“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就寒山寺罢,作者为何要强调“姑苏城外”呢?这正是作者身处姑苏城而无心游览,却孤寥地歇在离它仅几里(三公里)之遥的城外的落寞心情与心理写照呀。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它的钟声又有几多人听过呢?但,自从张继诗出,这钟声好像就是为他而鸣,不但只有他听得最切,而且,千百年来好像被他定格在那枫桥夜泊的深夜,一遍遍地回响在古运河的上空。人们只要读起这首诗,那低沉的,划破夜半宁静的瓮訇钟声,便会穿越时空,敲响在你的耳畔……同样,一位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落泊秀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千百年来,张继的《枫桥夜泊》被世代吟颂而成为千古绝唱;而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寒山寺也因此而名扬天下。
  物以文传,中国因文人诗文出名的风景名胜不少,但我以为除杜甫吟泰山的“一览众山小”让人产生同感之外,像《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文章,它们只是让岳阳楼、滕王阁有名,文章虽好,并不让人产生共鸣。
  而《枫桥夜泊》则不同。它写的是一般人的喜怒哀乐,应考不中之类失意是每个人都有过的,所以它与人贴得更近,让人更能感受到它的意境与作者的心情。并把它演变成自己的经验。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关我们什么事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倒是句好话,不管做不做得到都值得表扬。可它说什么也是封建时代的话,与我们现在时时挂在嘴边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比如何?讲大话、漂亮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只是个开头而已,所以就更没意思了。
  苏州园林大多是一些达官显族的家庭遗产,也就是说,是一些官商为自己享受而建造的。他们留下的无疑是享誉世界的物质、也堪称精神的文化遗产。但我以为就人文价值而言,也许尚不及张继的纯精神的四句诗。
  就拿苏州园林的代表拙政园来说吧。排除它在园林建造上的艺术价值不说,我以为它给我的印象就是中国官场的腐化与腐败。拙政园占地60亩,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拓建。亭榭楼阁、九曲回廊、庭院花木、奇山异水……在那民不聊生的封建社会,号称“拙”于政界的仕大夫,却归隐于如此自造的人间仙境。人们不禁要问,这不会为官,不习惯官场那一套或不屑与官同流的人都如此会享受,那在官场游刃有余,在官道上如鱼得水的官吏又该如何敛财敛物,搜刮民脂民膏呢?而倘是从正面来说,一个在生活上如此腐化的人,又哪有心思为官,又何不“拙”于当官呢?总之,正也好,反也罢,此人是幸亏“拙”于当官而终没有当官,这样的人当官对人们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这“拙政园”原是作者自嘲、自夸、自我标榜之名,他是自以为深沉,而我却以为这恰恰是一种肤浅,是在后人面前丢丑。如此花花公子,你不“拙政”谁“拙政”?
  同是文化遗产,《枫桥夜泊》留给我们的是精华,而“拙政园”留给后人的是反思,是糟粕(当然不包括它在园林这一艺术上的特殊意义)。这样给前者定义,是因为他关注了人,关注了人的思想与情感,关注了人生。也许这才是文学永恒之所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古绝唱夜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