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湾 发表于 2016-9-27 09:03:07

大亚湾三门岛老村医:一个人坚守“孤岛诊所”12载

天气晴好的日子,村医张发先在霞涌镇的家里抱着孙儿玩耍,有相熟的老朋友前来看望,一壶自酿的药酒就是最好的待客礼遇。

对66岁的张发先来说,这是他每个月里难得的休闲时光。从2004年开始,他在数十公里外的三门岛担任村医,至今已有12个年头。岛上空气湿热,多蚊虫,生活条件艰苦,加上频繁侵袭的台风,日子并不好过。

回到岛上,接到有人身体不适的电话,张发先穿着白色长褂,带着磨得发亮的药箱,拨开孤岛小径上的野木枯枝,匆匆赶往求助的渔民家中。这才是张发先多年来生活的常态。



寒暑海浪等闲过,救死扶伤又一年

三门岛,或许是大亚湾辖区内最偏远的岛屿,从澳头街道搭乘快艇至少要1个小时才能到达。张发先一般选择坐车到东涌附近,再坐船上岛。

岛上生存环境恶劣,每到台风季节,无所遮拦的狂风巨浪从海上肆掠而来,凶险非常。张发先对各种“超强台风”早已司空见惯,不久前的台风“妮妲”,在张发先眼里缩减为三个字:毛毛雨。

三门岛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北扣、妈湾和小三门岛,张发先一般在北扣附近。三个部分之间,看似不远的距离在特殊时期却可能关乎生死。

2000年9月的一天下午,张发先接到一个紧急电话:有养殖鲍鱼的女工在家里冲凉时煤气中毒,邻居发现后马上想到联系岛上唯一的医生。为了抢救生命,中毒女工的家属开着60匹马力的小船来北扣码头接张发先过去诊治。

当时的三门岛正处于台风侵袭下,十三级的台风席卷5米高的巨浪在海面翻涌,用惊涛骇浪来形容并不为过。“走不了也要走,谁让我们做这一行就是要救死扶伤呢?”当张发先带好急救药物,冒着海浪来到小三门岛时,女工已经中毒昏迷,张发先让她吸上氧气,同时使用提神药物帮助女工恢复神志。大约2个小时后,女工逐渐醒转,转危为安。

“做医生这行,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要做,要理解别人不病不急不叫你。”张发先认为这是一种责任,更也是一种信任。

由于诊疗设备和技术限制,张发先也经常遇到难以处理的情况,他总是第一时间建议岛民尽快回到岸上处理,2007年农历11月,有一个到三门岛旅游的20多岁外地人,由于一时想不开,在海边割腕自杀。得到消息后,张发先急忙赶去现场。当天海浪的高度不如2000年那一次,但冬日里的3米高的海浪寒气逼人,即使穿着很厚的衣服也难以抵挡。张发先到现场为年轻人包扎、止血,一路护送这名年轻人到岸上寻找医院,从澳头医院转到淡水医院,一直忙到夜里10点多。

缺水少电浑不顾,甘做小岛采药人

在上三门岛之前,张发先曾过了相当长一段颠沛的生活。年轻时从河源紫金卫校毕业后,张发先由于家境贫寒,在惠州、深圳、中山等地东奔西走,甚至做过民办教师。1990年到霞涌做乡村医生,附近数千村民都找他看病。2004年,大亚湾卫生局招聘三门岛上三门村的村医,张发先欣然应聘,并开始了上岛做“岛医”。

三门岛距离岸不过数公里,却好似世外桃源,环境艰苦。没有自来水,就直接抽取地下水饮用,没有电,就点蜡烛和油灯。张发先初到岛上,对地下水不习惯,出现了肾结石。他说,到目前为止,三门岛仍然没有可靠的电力来源,主要依靠柴油机发电,由于发电成本高,只有游客登岛的时候才会使用,否则依旧处于“无电时代”。

凿井而饮之外,其它饮食也颇不易。岛上鸟类繁多,虫豸四奔,由于鸟虫的破坏,蔬菜几乎无法种植,只能种些土豆。岛上没有青菜,只能从家里带去一些新鲜蔬菜,由于没有冰箱,蔬菜放三四天没有吃完就臭了,岛内的蔬菜比海鲜还要珍贵。水边的房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招蚊子,“这里的蚊子特别毒,靠蚊香是熏不死的,只有喷杀虫剂才有效”。

张发先没有被这些困难吓走。在三门岛村党支部书记的支持下,他将一间平房简单改装,搬来一张办公桌,挂上卫生站的牌匾,这个“孤岛诊所”就此开张了。

三门岛缺医少药,张发先每次上岛,行囊里总是鼓鼓囊囊的装满了常备药品。岛上湿气重、海风大、饮食不佳,不少岛民患有风湿、高血压或肠胃疾病。一些人需要常年到海面下二三十米捡拾海螺,落下了痛风的毛病。对于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岛民,张发先每隔1个月或2个月就会主动上门检查血压,并叮嘱按时服药,少吃蛋白过高的食物。

为了钻研医术,也为了打发时光,张发先还带了很多医学书籍过去,特别是中医学的书更是他的最爱。在岛上生活十多年,张发先说,岛上不仅有灵芝、牛大力等知名草药,而且是无污染药材的宝地。由于诊疗需求,张发先在岛上几乎每天都到野外采药,绕着岛走一圈大概要2个多小时。除此之外,他利用岛上药材,还研究出了对风湿和高血压有一定效果的灵芝养生酒等药方和药酒。

步行踏遍三门岛,口碑传遍岛内外

三门岛上的村民有600多人,但由于没有学校,生活条件艰苦,孩子和老人大部分都上岸生活,青壮年为主的常住“岛民”大概300多人。岛上没有学校等其它生活配套设施,生活在这里的孩子和老人纷纷迁居上岸,只留下养殖或捕捞为生的渔民、边防官兵、海关工作人员和一些经营旅游服务的务工人员。

到岛上担任村医后,全岛百姓医疗保健的责任就落在张发先一个人肩上。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岛上留守的几乎全是老人。老年人大多腿脚不便,于是电话接诊、步行出诊、药箱施诊,便成了张发先行医的常态。“一个电话就知道是什么病,需要带什么药。”12年来,正是由于张发先对患者病情的高度了解、迅速判断,特别是到了台风季,村民的受伤几率很高,张发先总是坚持在第一线,化解了一次次生命危机。

岛上人少,患者自然不多,每次看病,张发先收取5元诊疗费,张发先表示平均每个月诊疗20人次,在没有药品费用加成的情况下,正常的诊疗收入每个月只有100多元,他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政府补助。2004年上岛的时候,每年补助金额为2万元左右,后来逐渐提高,目前已经上涨到每年3.5万元左右。

岛上生活十多年,张发先早已成为岛上居民的一员,边防派出所要去岛内巡视,就邀请他顺路给村民送去常用药品,受他治疗过的渔民也经常将刚打捞的海鱼送来。

张发先从最开始两三个月回一次家,随着年岁增长,加上子孙满堂,他现在每个月都要回家看看。不过,即使回家,遇到岛民打电话过来,表示有人感冒、中风或者肠胃炎发作,张发先都会尽早重新上岛。有些遗憾的是,由于年龄原因,张发先在三门岛的村医生涯可能在今年底告一段落。

“张医生真是个好医生,我和老公到三门岛9年多了,基本上大病小病都是在卫生站治疗。”在卫生站就诊的胡女士说。有很多已经搬到澳头的村民,有时候也会回来找张医生看病,他们说张医生这里便宜而且从来都是笑脸迎人。

来源:南方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亚湾三门岛老村医:一个人坚守“孤岛诊所”12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