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城闻笛 发表于 2016-8-23 08:35:31

如果你在深圳,三四十岁,此生还能见父母几次

1
昨天,一个也漂在深圳的学长W跟我说,他要辞职回家了。这么阳光灿烂的日子,他提这个事,让我内心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其实,我敢打赌,深圳的天绝对比老家的蓝,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
问及原因,他只说了六个字——父母在,不远游。在W离开深圳的前两年,他已经成为了公司的中层管理,年薪几十万的工作能让他在深圳的租房生活过得很好。可对于买一套深圳的房而言,仍旧是杯水车薪。再三衡量,W选择离开深圳,回到老家重新来过,陪伴父亲安度晚年,毕竟W已经失去了母亲,不想再错失陪伴父亲的时光。
说到这里,有些人未免会唏嘘,毕竟是年薪几十万的工作,说放弃就放弃,这该是要有多硬的底气才能做出的决定。可是,W在升任管理位之后,那两年他回家的次数一只手都数的过来,别说春节回家,中途他母亲因为病重住院好几回,甚至有两三次医生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他也没能闲下来回一趟家,没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也成为W此生最痛。也不知你有没有想过,工作可以再有,父母却只有这一生。
2
《诗经》里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意思就是父母生我养我,拉扯我长大,呵护备至。父母给予子女的爱,向来是无悔且无私,如果说让他们变成孩子脚下的水泥路,可以带孩子走向更好更大的世界,他们一定会躬身伏地,无怨无悔。
微博上曾经流传过一个段子,八成在外工作的年轻人每隔半年以上才能见父母一次,很多人一年见一次,甚至不少人几年才能见父母一次。一个三十岁出门在外的人,如果父母亲时年六十,每一两年见一次父母,即便父母能活百岁,也不过能看到父母十几二十次,更何况年过甲子而又生活在贫困地区的老人,没有几个能活百岁。如此算来,真正能见父母的次数可能用双手的指头就能算得过来,这是一笔多么让人心痛的账。
3
有一个同事,是北方人,在深圳也待了好几年,每次在茶水间看到他,他总是拿着一包万宝路,可偏偏奇怪的是,此同事并不抽烟。问他原因,支支吾吾一直不愿意说。
直到某一次他在聚会上喝多了,才说出真相。他说,别人看重的是万宝路盒子里的烟,而自己却是看重“万宝路”三个字。家有老胜万宝,在老家的老父母就是他的万宝;路,就是他回老家看望万宝的路。听他说完,周遭同事一概沉默。
后来,这个同事在临深地区的大亚湾买了房,不算大,足够一家五口过得很好。工作日自己与妻子在深圳上班,却也不用担心父母,他们可以在小区周边的商业设施逛逛;在公园爬爬山锻炼身体,俯仰天地;同时,丰富的社区活动也能让老人享受到美好的晚年生活,这也不失一种生活乐趣。

两夫妻虽周末才能回家,所幸的是,高铁和捷运的开通,也让归家的时间缩短很多,若是不睡懒觉,完全也可做到生活在临深,工作在深圳。虽然依旧大半的时间在路上,可是很幸福充实。
4
2006年,大学刚毕业,我不顾父母的劝说,固执地选择了一个人到深圳打拼。而今十年过去,在深圳十年,算不上混出了名堂,起码也算是小有收获。
都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成家立业,而今业已立,可是家未必成“家”,都说有父有母有子才有家。在深圳待了这么多年,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或许是该有个决断。背负巨额贷款买房,抑或临深置业,抑或回老家重新开始,心里也要有个规划,实在纠结的话,搬去和同事做邻居也未尝不可。
三四十岁,余生还能再见父母几次?不好算,不必算。但我想,那些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心里一定要有这笔账,要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何其痛心。每个出门在外的人都有个足以支撑他漂泊异乡的理由,我相信这些理由大多值得尊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果你在深圳,三四十岁,此生还能见父母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