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ep 发表于 2016-7-9 08:45:38

创新“东风”从深圳吹来!惠州首当其冲,如何乘风借势?

本帖最后由 sheep 于 2016-7-9 08:46 编辑

随着产业层次的升级,随着经济体量的扩充,随着经济往来的深入,随着全球范围内创新要素、资本力量和消费市场的新一轮拓展和转移,不论国内与国际,单城比拼的时代已经终结,大城市群竞争的时代已经到来。


从深圳“西强东弱、西密东疏”的区域发展现状来看,《深圳市实施东进战略行动方案(2016—2020年)》(以下简称《东进方案》)是改变不均衡城市格局,破解城市发展的瓶颈难题,实现高端要素扩容的必由路径。鉴于深圳近年来在创新发展上的瞩目成就,以及深圳在珠江东岸经济上的龙头地位,东进战略的实施对包括惠州、东莞在内的周边区域的发展都将是深远的。

制图:贺婧宜
在今年年初的惠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上,惠州提出全方位向深圳学习,市委书记陈奕威强调,“十三五”时期,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深圳东进,正是惠州实现这一发展路径的新契机、新课题。


1轨道将惠州纳入“C5深圳大都市圈”
“要想富,先修路”,这条遍布西部乡村和东部沿海的标语,所指向的正是交通设施的不可替代性。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畅通,从来都是商业乃至经济发达的必备条件和重要特征。


日前,全球知名的综合性商业地产服务公司世邦魏理仕发布的《大珠三角基础建设展望》报告指出,珠三角区域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大幅拉近珠三角城市的空间距离,1小时生活圈雏形初现。


《东进方案》在基本原则中,同样将“整体统筹,交通先行”放在第一条,提出60分钟内可从市中心抵达深圳市全域及莞惠河汕中心城区。在日前召开的东进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更提议将这一范围——也即“深莞惠经济圈(3+2)”升级为“C5深圳大都市圈”。


展开地图可以发现,在这个都市圈中,惠州不仅处于地理上的中心,更是深圳向东延伸首先对接的城市。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也就意味着,莞惠河汕4个城市中,要承接深圳东进带来的人口和功能的拓展,惠州首当其冲。


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C5深圳大都市圈与深莞惠(3+2)经济圈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深圳可通过充当改革排头兵,与其他4个城市通过改革创新,构建真正一体化的大都市圈;以“东进战略”突围,解决深圳超大城市发展带来的大挑战,探索“新深圳模式”。


目前,通往深莞边界的深圳地铁11号线试运行,开往惠州的深圳地铁14号线规划基本确定,深惠城轨项目预计也将在“十三五”期间完成前期工作并开展建设。深圳与惠州,在行政区划上加以区隔的27年之后,有望以新的形式和内涵再次交融。


一座是创新闻名的经济中心城市,一座是生态宜居的工业新城,二者的“同城化”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珠江西岸的广州与佛山是最好的参考。
2010年11月3日,作为国内首条跨市地铁线,广佛地铁线首通段开通,不仅改写了佛山没有地铁的历史,也开启了广佛同城的时代。地铁开通5年,搭乘乘客累计2.7亿人次,仅佛山南海区,就至少有70万广州人长期入住。


回到惠州,作为城市发展风向标的房价来看,2015年底以来,深圳客的大量入境,不仅让临深的惠阳大亚湾房价飙升,连深处惠州腹地的惠城仲恺也迎来高涨。


可以说,深惠同城不是有无问题,而是快慢问题。正在启动的深圳东进,意味着深惠同城的进程将再次加速,对惠州带来的改变将是全方面的。


2异地同城化破解城市间“虹吸效应”
入驻8年之后,位于惠城区的万达影院仍是电影爱好者最重要的集中地之一,然而传闻多年的万达广场最终却没有选在惠城区,而是放在在了临深片区之一的大亚湾。


这是深惠同城化带来的众多例证之一。随着交通和城市配套的变化,深圳和惠州的城市格局都面临重新组合,原本“偏远”的大亚湾和惠阳有着成为新的城市中心的潜力,并有望与深圳东部的发展实现同步共振。


5年内,新增医疗床位上万张,引入15个高端医疗团队,新增普通高等教育学位4万个,新增普通高中学位7000个,引进各类人才30万人以上。这是《东进方案》中深圳东部5年后的未来。
谋划6所学校的新建、扩建工程,增加优质学位供给,推行小学至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实施“人才双高”计划、“拔尖人才”培育工程,这是惠阳区的“十三五”规划的内容。
两相比较,差距明显。


当不平衡的城市配套与便利的交通发生碰撞,当公共服务无法满足本地常住居民的需求,教育、医疗、体育等配套设施就成为挡在惠州临深片区发展面前的一道道短板。可以预见,对这些短板的克服,将长期伴随着临深片区今后的发展。


换个角度说,除了相对较低的房价和宜居的环境之外,惠阳和大亚湾一方面要适时调整规划以“画”出更好的大饼,另一方面要不断烘焙实际的发展蛋糕。否则,伴随着深圳东部的跨越式发展,相邻两地的市民福利的落差进一步拉大,深圳对惠州的“虹吸效应”也将更加明显,如果只是作为市民夜晚休息的“睡城”,不仅惠州临深片区无法享受到深惠同城和深圳东进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惠州整体的发展也可能被大大延缓。


与人的长期迁徙相适应的,与真正实现异地同城化相匹配的,是城市配套在高水平上的均衡发展,更是产业在各区域之间重新组合、优化配置。对惠州来说,占据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而不能充分利用,站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风口而不能借势发展、弯道加速,同样是极大的浪费。


3寻找新动能,惠州经济的U型梦想
不久前,惠州市统计局在市政府网站上发布了2016年1—5月的经济运行简况,回落成为高频词。对于关注惠州经济发展的人来说,这些数字令人担忧。寻找发展新动能,惠州已没有任何等待的余地和观望的理由。


对于每一位关注惠州经济发展的人来说,这都是一组令人担忧的数字。寻找发展新动能,惠州已没有任何等待的余地和观望的理由。


正是在此背景下,才能更好地理解深圳东进对惠州的意义所在:这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难得契机,是惠州在宏观经济“L”型走势中走出“U”型曲线的强大助力。


在惠州企业服务月的活动中,市长麦教猛说:“我们有好山好水好空气,但经济和广深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可怕的不是经济总量,更可怕的是创新能力不足。”


如果把创新粗略分为源头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改良式创新等等,惠州在源头创新方面欠缺基础,唯有在后面几种创新中寻求突破,而这些创新有一个共同点:都强烈依赖其他创新资源高度聚集的城市发展。


因此,惠州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以城际交通为骨架,以城市配套为血肉,以产业发展为经脉,实现与深圳经济的深度融合,同城发展。


从深圳来看,2015年反映创新全球化水平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深圳是北京的3倍、上海的13倍,而土地面积深圳却只是北京的1/8、上海的1/3,这也就意味着创新要素高度聚集的深圳,有大量创新需要空间进行产业化和成果化。对惠州来说,在电子信息、石化、新能源等领域上的发展基础完全可以承接深圳的创新资源产业化,对深圳来说,这也可以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让深圳创新的成果最大化。


实际上,这一策略早有先例。从深圳成长起来、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车销售冠军的比亚迪,从2006年起就在惠州成立了基地,主要生产动力电池和LED半导体照明。与比亚迪相对的,从惠州成长起来、成为全球手机巨擘的TCL,将总部和主要工厂留在惠州,将主要的研究机构放在了深圳。


《东进方案》提出,将构建串联坂雪岗科技城、深港创新创业中心、聚龙国际科技创新城、国际生物谷等项目的东部创新产业带,成为未来深圳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惠州可以,也理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以实现及时、全面的创新对接、经济对标。比如,日前正式启用的广东惠州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功能上和面对深港创业青年的深港创新创业中心在定位和功能上存在近似,是否能进行某种程度的合作,充分利用两地资源,就值得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深圳东进战略,惠州之外的城市已经着手行动。河源提出,要抓住深圳“东进战略”重大机遇,实施“南融行动”,开创河源承接“双转移”的新局面;汕尾也提出了“西融”战略,打造协同创新驱动、新兴战略产业拓展、生活休闲和基础产业反向服务的珠三角先进产业集聚新高地。


在新一轮产业整合和经济竞合中,惠州要如何充分利用自身在区位、交通、产业、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与深圳东部地区的“比翼齐飞”,“深圳东进惠州机遇”系列报道将与您一起寻找答案。
● 策划/统筹:南方日报记者 曲广宁●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王彪 ● 编辑:糜朝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创新“东风”从深圳吹来!惠州首当其冲,如何乘风借势?